基督教靜觀、佛學與靜觀治療的比較從而探討基督徒修習靜觀與信仰有必然關係及抵觸嗎?

<strong>Raindy Yu @ HWHK</strong>
Raindy Yu @ HWHK

輔導碩士、MBSR及NLP執行師、CMBT培訓師、坐著像青蛙(AMT)導師、香港專業輔導協會院士。Raindy 是一位專業的靜觀、正念和冥想培訓導師,在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方面擁有紮實的背景,曾於社區福利署轄下的婦女庇護中心協助婦女渡過大小不同的危機,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完成神道學及工商管理碩士。2004年學習正念。

潮流興佛系,作為基督徒你會否去學習靜觀呢? 有好多人擔心學靜觀跟基督宗教有抵觸,因此望而生畏。筆者從自身經驗出發、在2005年學習靜觀,對修習靜觀的經驗是正面積極的。筆者以下列出東正教、天主教、基督宗教;合稱(基督宗教)、心理治療、靜觀的比較,讓讀者從概念上了oversee 全景,而下半部則與讀者探討靜觀是什麼,有何好處和學習的意義。

  東正/天主/基督統稱(基督宗教) 心理學及治療方向Psychology / Therapeutic approach 從佛學發展出來的八正道
學術範圍 靈修神學 (Spirituality) 個人成長與發展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自我的概念Concept of Self (轉化導向)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 Mindfulness (靜觀)
  Neuro-theology : 都有以祈禱、默想作為研究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how-does-prayer-meditation-affect-brain-activity_n_1974621 True Self vs False Self (真我與假我) Shadow integration (陰影整合) Gestalt: cohesion of self: ( Awakening (覺醒) Conscious Living (覺知的生活) Wholeness, Harmony, Radiance (圓融、和諧、發光) Authentic Self (真我) Neuroscience (腦神經科學) Applied on different discipline such as Mood Disorder (應用在情緒病及精神病)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tic level
  Dr. Andrew Newberg MBSR, MBCT, ACT DBT CBT Jon Zakat zin Mark William https://www.drdansiegel.com/ https://www.rickhanson.net/ https://drhyman.com/
Research findings Comparatively Less比較少 Huge amount 大量研究 Huge amount大量研究
  Contemplative Prayer默觀 / meditation 默想 ( Search inside Habitual Thoughts, emotions, neuropathway React vs response Stop the loop by increasing awareness. Gaining clarity of Meditation   四念處禪修法[1] 了解情緒、行為及思想的習慣的神經網絡已「打通」,演變成自動產生的反應(autopilot)。即習/集氣
方法/名稱 Centering Prayer 歸心祈禱 Labyrinth迷宮 Tazi 泰澤 Kabbalah (Jewish) 卡巴拉 Recognize認出 Awareness 察覺 Investigation 探索 Nonidentification非識同 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態度 Reflective 反省 Humble ask God to inspire/illumination 祈求聖靈光照     愛、渴慕、 Observation of repeated pattern of thoughts & behaviors; emotional triggers. 觀察重複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觸發。情緒等因素   Outsider 旁觀者   知苦; 修習/集氣   不批判、專注此時此刻, 沒有對錯   覺
專注點 Anchoring Point Lectio Divina 重覆經文 Repeated pattern of behavior, emotional reaction. 呼吸 breathing 鼻孔nostril 丹田 Dantian 數數 Counting
  1) Lectio — 誦讀 / 聆聽   如是觀
  2) 默想Meditatio- meditation)   觀身如身
  3) 祈禱(Oratio-prayer )   觀情緒是情緒m
  4)默觀Contemplatio- Contemplation)[2]   觀畫如畫
身體 座下,跪下、躺下   盤坐或坐在椅子上
意念(Mind) 經文   放空腦袋
  耶穌/天父/瑪利亞    
  Icons/ 十字架      
情緒(Emotion) 在默想過程和經文或上主/耶穌/瑪利亞互動時可能出現的情感。 投放情感,等候上主回應   在練習,時若有正/負面的情緒,只是以客觀的態度: “靜靜的觀”
Result   Repent 悔改 Return 回轉 Reborn 重生 New Habit 新習慣 New Thinking 新思維 New Behavioral change 新行為 Happiness of life 快樂生活   滅苦   八正道
經驗 人神相遇的經驗 Observe察覺它 accept接受它 Investigation觀照它 Let go放下它 解脫人性局限和偏差的探索
      空”或”無”
      空, state of emptiness
群體 Church/ brothers & sisters 弟兄姊妹 Friends; supporters 朋友/支持者 Sangha 僧侶

基督教的Contemplative Prayer (靜觀祈禱)與現時流行的Mindfulness (靜觀)有許多相同之處。靜觀是以佛學教導中的四念住發展出來,透過腦神經的科學,印證了使用此方法去鍛鍊我們的mental muscle 時,我們就學習管理自己的思緒,而不會常常在遊魂的狀態!  因為一個遊魂的心智(mind) 是一個不開心的狀態。[3] 而基督宗教這方面的研究則比較少!

基督徒若因佛教的教理異於基督教的信念而抹煞靜觀操練持的優點,或存偏見的話,就違背了基督進入人群,與不同背景的人對話、交談的謙愛精神;以審慎中保持開放、去蕪存菁、當中可以吸收靜觀帶來的裨益!

首先、佛陀本身沒有稱自己是神,他是一國之王子; 只是母親在仔幼年時離開; 他有GAD (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因他自己的困擾; 打坐六年之後; 得到了”自由” 涅槃 (freedom) .

事實上,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八正道是協助個人在世上生活時的具體方法。[4] 靜觀更可能協助我們把思想、心身靈管理得好! 當基督徒能夠放下偏見與歧視,克服恐怖不安的心理時,以審慎中保持開放、去蕪存菁、當中可以吸收靜觀帶來的裨益!就發現基督教的默觀和靜觀是沒有衝突,可以引發更深的個人成長和信仰反省。

基督徒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靜觀?

  1. 既然佛學是生活的哲學,而靜觀是八正道其中一道,讓讀者生活正確的一套指引,我們應該抱持開放的態度,與基督宗教比較、參詳,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 上文亦有提到,基督宗教之中亦有傳統的方法達至自我成長;若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信徒可以繼續屬靈操練,增進與上主之連結。若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去看,練習靜觀一方面沒有和信仰有衝突,而最重要的是在臨床之中,在不同的範疇(臨床醫學) 實證它的是成效顯著的,因此才在西方歐美、中、港、台大受關注。[5]
  • 什麼是靜觀國家? 英國是全球第一國家在立法會有白皮書,在學校、醫院、法律機構及工作間要推行靜觀教育![6] 為什麼呢? 不防想想高壓之下,政府在醫療體系的開支會增加;如果沒有醫保、你會如何? 醫學已經不是有病才醫,而是走向預防醫學的方向! 否則,你為自己預備些什麼?
  • 跨國公司例如Google, Microsoft, LEGO, NOKIA, NIKE, IKEA, American Express 等公司都在公司推行靜觀讓員工讓可以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透過靜觀重回自己的身心靈!!
  • 為什麼我們也學習呢?

而在世衛的數字,抑鬱症在2020 會是世界第二殺手! [7] [8] 2017年8 月份,精神科醫生陳仲謀表示在香港「普通精神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簡稱CMD),即情緒病、廣泛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患者高達13.3%。換句說話,香港700多萬人口當中,有大約100萬人一生中可能患上這些疾病,需要接受治療。[9]

若你在香港01 流覽,[10]你看到有不少文章是#精神病為題材,由小孩細至四歲至八十歲的老人,都在一個很大的精神威脅之下,我們這個城市的人大部份都處於高壓之下,學童受不了學習壓力自殺、[11]老師受不了教學的工作壓力、青少年迷失;新鮮人多是slash,生活欠滿足感; 中年人工作不時加班、加班再加班,上有高堂、下有妻兒;老年人留守看兒孫或在公園做三等公民(等食、等瞓、等死) 。我城的人在壓力中迷失,

學習意義:

  • 我們的身份(identity)是什麼? 我們的角色(role)是什麼?

我們在上主面前是他的創造物、我是我(identity),我們在學校的角色(role)是老師!! 作為老師、關注學生的學習及其發展是我們的責任。因此,我們可以思想如何在學生的精神健康上為他多想一步!


[1] 初禪,心一境性、定生喜樂:所謂心一境性,就是指從以上所提禪定的某一種方法入手習修,初步到達心境寧靜,統一精神與思慮,集中於一點,沒有任一紛雜的思念歧差,漸漸引發一種不是平常情緒性的喜悅。二禪,離生喜樂:從初禪再進修,心境的寧靜,更為凝固,喜樂的境界,更為堅定,有脫離身心壓力苦惱的感覺。三禪,離喜得樂:到了這個地步,由前境所引發心理的喜悅的經驗,已經熟悉而安謐,成為異乎平常的習慣,常處於一種樂境之中。四禪,捨念清淨:前面三個禪定的過程,仍有感覺意識的作用存在,到了四禪的程度,捨除感覺而達到無比寂靜的境界。http://www.gamebase.com.tw/forum/38008/topic/58246978/1 http://www.awaretaiji.com/fu-tuo/da-nian-zhu-jing-yao-yi6

[2] http://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bible-subject/Lectio-Divina

[3] Killingsworth, M. A., & Gilbert, D. T. (2010).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Science, 330(6006), 932-932.

[4] 方怡蓉譯 一行禪師著 ;. 台北市 : 橡實文化 : 2017 佛陀之心 = 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

[5] https://goamra.org/ 78ju 8u

[6] https://www.themindfulnessinitiative.org.uk/mindful-nation-uk

[7] http://workheart.cuhk.edu.hk/

[8]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9]https://lj.hkej.com/lj2017/healthbeauty/article/id/1621297/%E9%A6%99%E6%B8%AF%E7%B2%BE%E7%A5%9E%E7%97%85%E4%BD%95%E5%85%B6%E5%A4%9A%EF%BC%88%E4%B8%8A%EF%BC%89

[10] https://www.hk01.com/tag/2595

[11]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E6%95%99%E8%82%B2%E5%B1%80-%E4%BA%94%E5%B9%B4%E5%85%A7%E6%8E%A5-73-%E5%AE%97%E4%B8%AD%E5%B0%8F%E5%AD%B8%E7%94%9F%E6%87%B7%E7%96%91%E8%87%AA%E6%AE%BA%E6%AD%BB%E4%BA%A1%E5%80%8B%E6%A1%88/


Leave a comment!

Blog at WordPress.com.